关于端午节的神话民间故事的知识点,全球资讯将为你整理了下面这些知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祭龙节,因为它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重五节”或“午日节”。此外,端午节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的国家级节假日。
屈原的流放
端午节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关于中国著名诗人屈原的流放。屈原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由于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和反对当时的政府,成了政治遭遇的牺牲品。
传说中,当时楚国的国王被权臣“三桓家族”所掌握,他们贪图权力,却不顾百姓利益,导致楚国的疆土不断缩小且国势日渐衰落。屈原是楚国大夫,作为国家的爱国者,他不断地上书劝谏,但得到的都是冷遇和攻击。他失望了,开始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诗歌以赞美祖先和批判政治得到了民众的喜爱,但未能获得当权者的认同。
溺水身亡
据说,解决了屈原的通敌嫌疑之后,楚国国王为了缓和他的心情,特意让他回到宫廷。然而,在屈原被流放期间,楚国已经被迫与强大的秦国进行战争,楚国败北、失去大片领土,令楚王十分悲伤,从而导致了屈原的悲剧结局。
在月圆人圆的端午节这一天,屈原来到汨罗江边,对着江水长叹不已,压抑的心情和内心的痛苦让他无法自拔。几个小时后,人们发现他已经溺水身亡。大家很惋惜,纷纷将粽子、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忠于他。
龙舟竞渡
除了传说中的故事,端午节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比如龙舟竞渡。
说起龙舟竞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屈原时代。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江河湖海上划龙舟,是用越南风帆等技术打造的一种传统的木质船艇。这个活动通过竞赛增强团结协作和勇敢精神,也表达了民间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包粽子
除了龙舟竞渡,包粽子也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重头戏。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做成的菜肴,通常包裹着咸肉、蛋黄等配料。据说,包粽子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人们,请来了当地祭祀三公山的祭师把糯米搅成米饭,再包裹着香菇、腌肉、鸡蛋等现成的馅料,用葫芦叶或竹叶子系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的形状,在火上煮沸,烤制出来的粽子经久不衰,香味扑鼻,成为了端午佳节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总之,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相联,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传承了人们对爱国主义的珍视,龙舟竞渡和包粽子等民俗活动都是中国节日文化中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珍藏并且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