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 埃及 内蒙 迪拜 希腊 德国 美国 法国 越南 香港 澳门 地球 人类 非洲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局势 政府 法庭 英语 俄罗斯 卢布 叙利亚 日本 韩国 沙特 朝鲜 伊朗 柬埔寨 土耳其 泰国 伊拉克

全球资讯 / 新能源 / 正文

被高成本扼住咽喉 新能源车企如何走出泥潭

2024-08-18 23:58 阅读了

用一个词来形容新能源汽车,就是资源成本型产业,其无论是芯片,还是三电系统,都围绕着稀有资源来进行生产,所以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因此也在市场端产生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推出的全新车型售价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竟仍很难盈利。

这也令人好奇,如此高成本之下,电动车生产企业又该如何走出亏损泥潭?又该如何撼动燃油车地位?

锂矿疯涨70% 电池成本扼住车企咽喉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的成本中三电成本的占比要达到50%-60%,即电池、电机、电控,而电池成本占到了三电成本的70%,所以一辆电动车最贵的地方就是电池。

但如今,锂矿价格疯涨,供应商无法降低供应成本,因此车企同样被高成本扼住咽喉,电动车的竞争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对此,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调侃道:我要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广汽有一半的装机量和宁德配套,而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了汽车成本的40%至60%,我现在是给宁德时代打工。

甚至他还表示,广汽目前已经打算自己造电池了。

广汽集团作为国内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这反映出目前国内各大新能源车企均受限于电池成本的现状。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则明确表示,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

言外之意便是并不怪我。

根据生意社价格监测,8月4日电池级碳酸锂华东地区均价为48.02万元/吨,与年初(1月1日为28.2万元/吨)相比上涨70%。

并且《选车网》在查阅宁德时代第一季度财报后发现,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53.97%,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3.62%。

从中可以看出曾毓群所言非虚,这是否也反映出,作为巨头的宁德时代如今同样不好过?从中,也能深刻的体现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

如此来看,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电动车销售体量的不断提升,镍、钴等关键矿资源的需求也将进一步与日俱增,成本方面压力同样会进一步增大。

毕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供应受到限制时,以往的规模效应就不再起作用了。

届时,新能源汽车企业,只能以更高的价格去购买电池,导致车辆定价也会越发高涨,这又如何从消费者端去打动消费者?如何去实现被汽车行业视作未来的全面电动化?

高价仍难盈利 物美价廉一去不返?

纵然全面电动化是一个伪命题,但从根本上来说,新能源发展浪潮是不可逆的。

毕竟就连大众汽车都开启了全面的电动化战略,因此以往传统燃油车物美价廉的传统,是否也将一去不复返?毕竟即便当下电动车有着高昂的售价,可众多新能源车企不仅仍难以盈利,甚至还深陷亏损泥沼,他们又能否顺利走出呢?

其中不仅包括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就连福特汽车首席财务官John Lawler都在近日表示,该公司纯电动SUV车型Mach-E以及其他部分插电式车型因原材料成本上升,目前已变得无利可图。

甚至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都也曾透露过,电池成本,是目前公司发展最大的障碍,真正的制约,是以更低的价格生产电池。

但要知道,今年的锂、镍等金属价格出现飞速增长,成本也进一步上扬。

从中也就能理解,为何众多新能源车企,即便进行了多轮IPO,并且销量已然实现飞速增长,却仍旧连年亏损。

毕竟,内燃机的技术成熟,原则上耐用性和使用年限可以碾压电动车。

即便发动机研发成本高,可一旦成功,从车企方面基本上实现一劳永逸。

并且假设发动机成本3万,可以使用到报废,电池成本3万只能用5-10年,更换电池又得3万,从消费者端,发动机在长期使用成本上也占据极大优势。

因此,从多方面来考虑,除非电池技术实现突破,否则新能源车企只能以高昂售价将压力转移到消费者端来进行盈利。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纯电动汽车价格超出他们预期后,面临着传统燃油车的物美价廉,他们又为何要选择电动车呢?所以新能源车企想要在没有外力打破以往稳固的供需关系的条件下,走出亏损泥沼是难上加难!

即便当下因油价高昂,有大量消费者选择纯电动车型,可随着更多车企开启纯电动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需求激增的情况下,供需平衡被打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或许会出现再一次的疯狂上涨。

这时,电动车价格也将进一步上扬,与燃油车之间的平衡点也或许会再次出现,甚至天平会向传统燃油车倾斜!

写到最后:

曾经,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汽车行业将电动化视作未来,甚至有些国家曾提出过全面禁燃的倡导。

暂不论纯电动汽车是否符合我国国情,仅如今电池成本便已然成为了电动车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即便是在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新能源车企都难以实现盈利,当政策的潮水褪去后,新能源车企又有几个能坚持下去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更何谈全面替代燃油车?

被高成本扼住咽喉 新能源车企如何走出泥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热门快讯阅读
相关快讯阅读
最新快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