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 埃及 内蒙 迪拜 希腊 德国 美国 法国 越南 香港 澳门 地球 人类 非洲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局势 政府 法庭 英语 俄罗斯 卢布 叙利亚 日本 韩国 沙特 朝鲜 伊朗 柬埔寨 土耳其 泰国 伊拉克

全球资讯 / 未来汽车 / 正文

造车新品牌大浪淘沙 以品质与服务论成败

2024-08-18 23:58 阅读了

近来,有关恒大汽车旗下首款量产车恒驰1路跑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老板许家印亲自出镜试驾,再次向外界展示了恒大造车的决心。

不过,在感叹恒驰1炫酷的外观和奢华的内饰之余,笔者在许老板为恒驰1点赞的照片中却发现了一些端倪——恒驰1的内饰工艺似乎有些上不了台面,当然这可能和这是台路试车有关,但对于其量产后的情况仍不免令人有些担忧。

由此,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如今硕果仅存的几家造车新势力企业,和近期自主车企扎堆发力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标榜高端定位的背后,是否有同样的品质予以支撑?引人深思。

成功的前提是先活下来

造车新品牌大浪淘沙 以品质与服务论成败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亲自试驾恒大汽车首款量产车型——恒驰1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国内新能源市场迎来蓬勃发展,一大批并无太多造车经验的企业,打着高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旗号涌入市场,也就是所谓的造车新势力品牌,这样的品牌在巅峰时期曾多达近50家。

但现在来看,真正还在活跃的品牌也仅剩下以蔚来为首的5、6家企业,其中绝大部分都倒在了量产交付这个门槛前,走到了被淘汰的边缘。

而对于蔚来、理想、小鹏和威马这些企业而言,熬过了量产交付的生死线,在造车这件事上实现了从无到有,实属不易,值得为他们点赞。

但实际上,量产交付只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存活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

进入2020年,造车新势力的两极分化愈加明显。

一方面以蔚来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通过资本完成续命,发展逐步走上正轨,交付量节节攀升。

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蔚来11月交付量达到5291辆,同比增长109.3%;小鹏11月交付量是4224辆;理想汽车11月交付辆为4646辆。

同时,这三家企业相继在美股上市,更是上演了资本的魔幻现实,这其中蔚来的市值高达700多亿美元,甚至超越了宝马、奔驰和通用等老牌巨头,一时风光无限。

另一方面,哪吒汽车、零跑汽车等二线造车新势力企业,虽然暂时度过了危险期,但仍在为提升市场份额绞尽脑汁。

而诸如博郡、拜腾、前途、长江汽车等企业接连深陷经营困境,在淘汰边缘苦苦挣扎。

造车新品牌大浪淘沙 以品质与服务论成败

造车新势力现状

或许是看到了这些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在短短几年间便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一些自主品牌企业在多年试水高端化未果后,在高端电动车上似乎找到了新的希望,通过创建独立新品牌或将旗下新能源业务剥离独立等手段,扎堆杀入高端新能源市场。

如,东风的岚图,北汽的ARCFOX极狐以及上汽的智己汽车,皆为新创立的独立品牌,而广汽则是将现有的新能源部门剥离出来,成为独立运营的广汽埃安。

但事实上,包括蔚来在内的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在短暂的资本狂欢后,依然不得不面对生产制造、品质管控等方面的短板,毕竟对于这些目前尚处于市场爬坡阶段的企业而言,产品能不能持续售卖出去,才是最重要的,而产品能否获得市场认可,品质便是试金石。

就产品层面而言,这几家企业的产品大多都定位在中高端,价格更是动辄20-30万甚至更高,比如蔚来ES8,入门车型价格就已经达到46.8万元。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车型定位、价格高端的背后,却并非得到了高品质。

这一点从车质网新车商品性评价栏目测试所得到数据便可见一斑。

以蔚来ES6和小鹏P7为例,这两款车型的综合得分尚可,但从涉及制造工艺的细项上来看,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在同级别车型中排名相对靠后。

再结合蔚来、小鹏等品牌频繁见诸报端,与产品质量相关的负面消息,将其在产品制造领域的短板暴露无遗。

而对于刚刚入局的新品牌而言,大多背靠传统车企的大树,在造车领域或多或少都有可延续借鉴的经验,从这一点上来看,相比此前的造车新势力企业更具备先天优势。

不过,摆在这些新品牌面前的依旧是量产交付这条生死线,绝大部分新品牌都还处于尚无量产车的初始阶段,未来能否存活尚存未知,所以这些先天优势也就无的放矢,而实现量产交付才是它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升质量与服务升级是制胜关键

造车新品牌大浪淘沙 以品质与服务论成败

资料图片:广汽新能源智能生态工厂

正如前文说提到的,像蔚来、小鹏以及广汽埃安、ARCFOX极狐这样的造车新品牌,完成量产交付等于拿到了市场通行证,但还不能就此松一口气。

有业内人士曾预测,包括造车新势力在内的众多高端电动品牌,最终能活下来的预计只有3家。

当然,是否真如预测所言无法去印证,但从侧面也表明在这一阶段的淘汰将更加残酷,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脱颖而出,屹立不倒,产品质量和服务无疑是重中之重。

先来看一组数据,蔚来今年前11月的累计交付量已经达到36721辆,理想和小鹏的累计交付量也已超过2万辆。

随着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一些质量和服务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如理想ONE,在今年9个月的时间内就发生了6起断轴事件,事后的处理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居然提出以硬件OTA升级来解决,最终在舆论的压力下理想汽车还是选择了被动召回。

诸如此类的事件屡见不鲜,如小鹏G3的刹车失灵,蔚来的自燃等。

除此之外,据车质网数据显示,广汽埃安旗下车型同样存在续航里程不准和动力电池故障等问题,折射出现阶段造车新品牌在产品质量方面,面临不小的问题。

造成这类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产品设计和品控方面的缺陷,不仅是造车新势力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从传统企业独立出来的新品牌同样有这样的隐患。

在这方面,这些造车新品牌相较成熟的合资企业依旧存在较大差距。

以上汽大众为例,其质保部门专门设计了整车Audit区域,采用大众汽车集团全球统一的整车评判标准,从车辆研发到整车试制乃至批量生产阶段,技术人员会从挑剔的用户角度出发,对整车外部、内部以及功能性进行感性评价,以持续改善产品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因此,提升品质管控无疑是造车新品牌克服制造领域短板的重要关节,从前期开发质量管控到供应链质量管控,再到生产质量管控,都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管控体系,以合理、高效的制度以及流程来规避和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造车新品牌大浪淘沙 以品质与服务论成败

蔚来城市体验店

至于服务层面,率先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中脱颖而出的蔚来似乎更有发言权。

为弥补自身在品牌积淀上的缺失,蔚来建立了覆盖销售和售后全流程的用户服务体系,通过更全面、更贴心的极致服务解决了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上的各个痛点,这也是其能将产品卖到50万元级别,但依然有众多拥趸的关键因素。

而小鹏、威马、理想等品牌也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力求通过更加完美的服务,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并以此来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弯道超车。

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这一点从这几个品牌不断提升的市场销量便可以得到印证。

而对于广汽埃安、ARCFOX极狐等新品牌而言,蔚来的极致服务模式同样值得借鉴,以服务来实现差异化竞争也是当前整个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蔚来的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与其初创企业的身份有关,可以通过不断注入的巨额融资来维持极致服务的运转;另一方面,与其产品少,市场份额小有关。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蔚来的累计交付量也不过才刚刚超过6万辆,与传统车企相比,还相差很远。

试想,当蔚来的用户基础超过10万、20万甚至更多时,还能否延续现在的服务水平?如果改变服务模式用户能否为之买单等,这是蔚来,同时也是刚入局的新品牌们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

总结:

产品质量和服务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都无法回避的话题,而对于刚刚迈过量产交付生死线的造车新品牌们而言,质量和服务更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是它们面临的第二场生死战,能否再次活下去,活的更好,全在于此。

汽车新四化不仅带来了更加先进的汽车产品,同时也促进了汽车消费的结构升级,现阶段用户消费与使用场景正随之被重构。

在这样的行业趋势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品牌开始浮出水面,这其中即包括了初创品牌,也有传统车企独立或分割出来的新品牌,无一例外地剑指高端新能源领域。

它们正走在当初造车新势力的老路上,依然要面对如何实现0到1的突破,如何生存的问题。

而想要真正实现高端化,并非只是推出一款高端产品,依靠创新的商业模式那么简单,产品品质的提升和服务体系的升级必不可少。

对于当下的新品牌而言,高端新能源之路充满不易,道阻且长。

造车新品牌大浪淘沙 以品质与服务论成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热门快讯阅读
相关快讯阅读
最新快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