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 埃及 内蒙 迪拜 希腊 德国 美国 法国 越南 香港 澳门 地球 人类 非洲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局势 政府 法庭 英语 俄罗斯 卢布 叙利亚 日本 韩国 沙特 朝鲜 伊朗 柬埔寨 土耳其 泰国 伊拉克

全球资讯 / 未来汽车 / 正文

张炤虎:新能源车丑闻背后

2024-08-18 23:58 阅读了

最近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的炒作突然转向了:从对创业的鼓与呼变为对骗补者的批与判。

提高门槛,兼并重组这两种百试不爽,却也百试不利的方案再一次被摆上桌面。

然而,转过头去,我们还会不止一次的欺骗自己说新能源汽车万岁!新汽车将改变你的未来!

But,你真的了解新能源汽车吗,还是说你只是想我能快速地赚到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面对新能源汽车,不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把骗补企业打一顿又有什么用呢?没准儿我们还会为另一拔儿企业摇旗呐喊,只因为他们会去美国建厂、会拿到D轮和E轮,会把万亿兆的光伏产能变成汽车。

当然,也许他们没有骗补(可能他们并不需要国家这份儿钱),但他们把大家都骗了,更可怕的是,他们把自己也骗了,他们在一次次真诚地、不断重复的PPT演示和戴着耳麦的演讲中,让神话如病毒般复制扩散;同时,也让谎言如换血般成为了真理。

不多说了,让我们看一看,我们的理论是否站的住脚。

我们暂时借用一下佛教的原理,人的意识形态大致分为三层:浅意识(识)、潜意识(末那识)、前意识(阿赖耶识),浅层的识是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一种观点,比如着在演讲台上高呼清洁汽车万岁;中层的潜意识是执著于某个属于自我的认知,由于程度深了一层,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更顽固,有点像条件反射。

比如据我观察,几乎所有创业者在与你谈话的时候都会滔滔不绝地沉浸在自己的观点中,生怕你的疑惑会搅乱他的信心,因此只要你皱一下眉,他就会更兴奋地强调自己,直到你点头为止;深层的前意识来源于过去的积累,因为之前的经历中所有能够证明自己认知的东西都成了论据,于是其他与之相反的经历就被选择性遗忘了,持观点者会不断地用这些经过挑选的经历甚至听说的东西来验证自己。

套用到新能源汽车的欺骗性来讲,也大体可以分为这三类认知。

浅层:电动车是最好的选择

早在1999年,国家就成立了绿色汽车领导小组,当时的技术路线很多,比如:双燃料汽车(汽油和乙醇)、天然气汽车(LPG或CNG),以及电动汽车。

当年,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首届清洁汽车展览会,丰田、三菱、本田、通用都拿来了前沿梦幻科技的展品,丰田还在南澳岛试验了纯电动汽车。

但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心根本不在电动汽车,而是双燃料和天然气汽车,北京、武汉等地一直在运行这些车辆,比如后备厢里放煤气罐的出租车,车尾写着CNG碰撞危险的公共汽车,但都没有坚持多久。

要知道,首先,这两种汽车是在基础设施需求不高的情况下已经普及了上万台才下马的;其次,国外巨头已经储备了大量的技术,不仅有电动汽车,还包括氢燃料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

大约在五六年前,电动汽车突然成了最好的选择,弯道超车的概念被炒作起来。

这主要是因为特斯拉的火爆。

但是,在这十几年间,国外已经经历了混合动力的进步(普锐斯)、氢燃料汽车的扬弃(宝马7烧氢曾是十年前的大热门)、生物柴油的实验(大众提出可以种植速生的油料植物,代替粮食来制造燃料)、插电式和增程型的探索(通用为此把自己耗破产了),在成功与挫折中又积累了大量的实际使用经验和商业化模式,同时将最前沿的燃料电池汽车成本降了下来,然后才有了一个特斯拉。

因此,特斯拉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它只是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大背景下,选择了过渡阶段技术的产品,它的牛X根本不在车上,而在背后的营销、宣传、盈利模式上,甚至是在钢铁侠马斯克本人身上。

但是那个浅层的观点欺骗了我们,电动车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这个时候你说小排量、增程型混合动力也许更好,他会拿出一个更大张的蓝图来——车联网。

中层:车联网是交通的未来

这个潜意识里顽固的认知就是:科技能改变一切,科技能解决一切。

这种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其实是工业革命之前科幻小说《亚特兰蒂斯》的陈谷子,只不过经由现在的价值观重新炒作了一次,具体到汽车上,人车互联、车车互联、车路互联的递进式发展将带来全新的交通模式,人类零事故、零故障的交通出行将成为现实。

真的吗?

如果网络管用,我们还要警察干什么?!马路上只有一台车是智能汽车,其他都是普通汽车,那么坐在这台智能汽车里的人最可怕,因为他随时可以被别人算计;如果所有的车都是智能的,大家都能互相对话和分享,那么所有的人就都是危险的了。

因为隐私和驾驶不受控,所有人都可能是良民,所有人也都可能是黑客。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所有新技术面临的天花板:道德和心理。

连马斯克本人都看出来了,他没有搞什么车联网,而是在研究胶囊列车,因为这个不用与其他交通介质或个体发生关系。

当你把这个提出来,然后说其实我们能做的不多,只是让传统汽车变得更安全、更节能。

坐在你对面的创业者要么疯狂,要么崩溃了,因为马上就要到达他的深层意识领域,那个用选择性记忆建立起来的人生信条:成功的标准就是变现。

深层:拿到钱最重要

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唤醒员工心中的爱,并相信: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稻盛和夫的观点来源于他本人的潜意识和前意识,最后外化为他的观点和著作,也就是对企业生存发展的认知:为越多的人谋福利,企业就越能长久而充满活力。

我本人则比较愿意引用他的那句话当资本沉淀为货币,经济就失去动力如果我们对新能源汽车的热忱只是外化的浅层口号,中层的心理公式,深层的目标却是尽快说服投资人,拿到真金白银,用期权锁住人才,用扩张强化下一轮融资的吸引力那么当投资到位的时候,基本上也就能看出这个企业的生命周期了,无论它是C轮死还是D轮亡,总之不会长久。

骗补的名单只是企业,但事实上,背后的地方政府、上下游产业链、甚至所有为之奔波的掮客和员工,大家何尝不是想着尽快用项目来掘金挖银呢。

现在房地产火热,实体投资回收慢杠杆率低,大家可以看一看,多少本来要搞电动车的投资又入土为安了呢?新能源汽车的热情真的是发自内心要改善环境,节约能源吗?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降低排放,消除雾霾;真的希望节约能源,减少石油净进口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真的希望引领未来创新产业,用分享经济提高社会整体运行效率.那么我们就不妨静下心来想想以下这些事:混合动力和小排量汽车还能不能鼓励;那个自行车APP摩拜还有没有改善的地方(比如骑行更轻便);分时共享的车型可不可以钻胡同;三楼以上的车主怎么充电更安全更可靠;电池中使用的能拿补贴的材料安全性不高怎么办;电控单元中的弱电BUG能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而不是一趴窝就去4S刷电脑……

心理的问题突破了,头脑中的问题清楚了,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这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新能源汽车也就不纠结了。

当然,最后可能没有谁再来喊清洁汽车万岁了,但这总比抱残守缺、亡羊补牢强,总比解决了骗补,再去骗投资人,投资人再去骗股民强得多。

张炤虎:新能源车丑闻背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