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 埃及 内蒙 迪拜 希腊 德国 美国 法国 越南 香港 澳门 地球 人类 非洲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局势 政府 法庭 英语 俄罗斯 卢布 叙利亚 日本 韩国 沙特 朝鲜 伊朗 柬埔寨 土耳其 泰国 伊拉克

全球资讯 / 未来汽车 / 正文

主动召回渐成常态 自主品牌该如何自处?

2024-08-18 23:58 阅读了

召回,曾经被国内很多车企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一些消费者也往往将召回视为产品负面信息,但这种状况随着召回常态化已大为改观。

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时,国家质检总局在2017年共发布汽车召回公告169个(含轮胎品牌),已经超过了2016年发布的公告总量(166个)。

受高田气囊问题影响,全年召回汽车总量将史无前例。

主动召回渐成常态 自主品牌该如何自处?

从各企业召回产品的缺陷问题来看,愈发呈现出多样性,召回门槛也进一步降低,包括雨刮器故障、电子设备故障等并非直接威胁用户安全的产品缺陷问题也出现在召回名单中。

由此不难发现,企业对于产品质量问题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正在日益提高,只是,这种提升似乎很难和自主品牌相连。

面对产品缺陷 自主品牌发布召回仍过于谨慎

主动召回渐成常态 自主品牌该如何自处?

数据显示,在2017年1-10月的召回事件中,德系品牌和日系品牌的召回次数大幅领先于其他各国别品牌,当然这与其受气囊门影响不无关系。

但抛开气囊门的因素,德系品牌和日系品牌的召回次数也依旧较多。

此外,美系和欧系品牌召回次数均超过20次,位于第二阵营。

其中美系品牌和日系品牌召回车辆总数均超过300万辆,其中大部分为安全气囊问题。

反观自主品牌,在15次的召回中,涉及到的乘用车企业仅有10家(11批次),平均8家自主品牌车企召回一次,这与很多合资或进口车企(品牌)反复召回多次形成了鲜明对比。

主动召回渐成常态 自主品牌该如何自处?

尽管召回已经常态化,但对于企业来说,实施召回还是存在一定的压力,一是成本,二是会导致部分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抱怨。

包括德系、日系、美系和欧系在内的合资品牌之所以敢于直面产品缺陷,频频发布召回公告,从侧面也反映出其对于自身品牌和产品的自信,而这正是自主品牌所欠缺的。

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车质网顾问郝庆丰在接受车质网采访时表示,自主品牌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面对召回问题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早期的不情愿、惧怕到利用召回作秀,标榜企业社会责任,再到有选择性的进行召回以及部分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主动进行召回。

对于车企而言,维修和召回的成本有着本质的不同,某些自主品牌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往往在面对产品缺陷问题时,抱有侥幸心理,不愿去解决问题或者采取其他非常规手段去消除负面影响。

主动召回渐成常态 自主品牌该如何自处?

前些年购买过自主品牌汽车的车主们或许经历过这样的事,送车去4S店做常规保养,回来之后发现车内有的零件上面被划上了标记。

去4S店查询维修记录,结果发现零件被更换过,质问4S店维修人员才得知是因为该零件有批次性缺陷,企业为了避免扩大负面影响而采用了所谓的内部召回手段。

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却让人有些不齿。

而这其实就是过往自主品牌在面对产品缺陷时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现如今,自主品牌在面对产品缺陷、产品召回时的心态已经有了较大变化,但依旧有些过于谨慎。

过去担心发了召回公告,产品就卖不出去;而现在自主品牌汽车销量上去了,又担心发布召回后销量下滑,影响企业效益。

正是这样的纠结,让自主品牌在产品召回这件事上裹足不前。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自主品牌在召回问题上都保持过分谨慎。

近年来,随着吉利、奇瑞和长安等自主品牌领军企业的崛起,在品牌、产品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郝庆丰认为,这些自主品牌企业已逐渐形成了规模化、模块化的生产,因此对于产品缺陷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因为一旦对于产品某一个零部件的缺陷问题掉以轻心,在模块化生产的今天换来的就有可能是大规模的召回,高田气囊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这些企业在面对产品缺陷时,采取主动召回的措施,充分展现了其对于自身品牌以及产品的自信。

但相比合资或者进口品牌,有这种自信的其主品牌还是太少了。

主动召回渐成常态 自主品牌该如何自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热门快讯阅读
相关快讯阅读
最新快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