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 埃及 内蒙 迪拜 希腊 德国 美国 法国 越南 香港 澳门 地球 人类 非洲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局势 政府 法庭 英语 俄罗斯 卢布 叙利亚 日本 韩国 沙特 朝鲜 伊朗 柬埔寨 土耳其 泰国 伊拉克

全球资讯 / 未来汽车 / 正文

张炤虎:改变 而非颠覆

2024-08-18 23:58 阅读了

坊间正在流传一个故事,认为谷歌、苹果、乐视和游侠必将打败丰田、大众、奔驰和宝马,最终成为车坛新霸主,甚至搞一套人类出行的替代解决方案。

我眼前的画面立刻切换成蝙蝠侠和星战,如果交通工具满天飞的这一天真的来临,那肯定是互联网的节日,汽车的末日。

但在我看来,新兴势力暂时还离不开传统产业,改变并非颠覆。

畅销书《人类的简史》有个有趣的观点,人类之所以摆脱了原始社会,依次进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互联网时代,其实靠的就是联想,也就是编故事和讲故事的能力,而当这些故事能够为多数同类所相信,并约定俗成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时候,它就能成为人类的集体记忆。

再进一步,当这种信任延伸到未来,使多数人相信未来的科技能够带来更大的财富和幸福时,人类社会就能升级,比如现在号称要从工业革命3.0升级到4.0,靠的就是对未来的信心。

这一观点其实也可以拿来解释目前汽车业面临的课题:一方面我们对过去一百多年的产业积累、消费习惯有足够的信心,相信汽车作为点到点的出行工具是市场的刚性需求,丰田、大众、宝马、奔驰的LOGO是从幼儿识图开始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我们又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相信无人驾驶、车联网甚至摆脱地心引力在半空穿梭是可以实现的。

那么究竟哪种信心会起决定作用呢。

这个问题复杂了,但至少从现在看,传统车企与新兴互联网企业的融合不可避免,因为互联网企业的车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依靠车企提供设备、零部件和经验,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序缺一不可,而传统车企在无人驾驶技术,特别是车联网技术上又必须依靠互联网企业的帮忙。

想打架得先借别人的武器再回手打别人,这种架通常就打不大了,因为人家不会把杀伤性武器借给你,用来打自己。

OK,那讲到融合,就不可能有颠覆,也就不可能发生完全意义上的取代或淘汰。

事实上,人类对未来汽车的信任,也是建筑在对过往产品的经验和信任基础之上的。

1868年12月10日,伦敦议会大厦广场上,过往的马车夫会看到路口戳着一个奇怪的灯柱,手持长杆的警察从身上取下一盏红色提灯挂了上去,红色是禁止色,车夫立刻知道面前正有一辆马车从雾都的白茫茫中跑出,要横穿路口,而他只能等待对方过去,警察换上另一盏代表许可的绿灯。

现如今,所有的司机都相信红绿灯,而这一信任其实是从人类对马车交通信号的信任传袭下来的。

事实上,就连汽车改不了的四轮布局也是来自马车,1892年,也就是世界上首台三轮汽车诞生6年后,戴姆勒出售了历史上第一款四轮汽车——Motorized Carriage,翻译成中文就是机械化的四轮马车。

现在,人们相信手机移动互联能够取代纸媒,相信无人驾驶能够取代传统汽车,也是因为人们之前相信了电话能够传播信号,相信了内燃机能够将热能转换为动能。

再说消费习惯,公共马车、出租马车、邮便马车在19世纪的出现是公共汽车和TAXI的滥觞,到了未来,不可能每个人坐个怪东西在天上飞,而没有载着大家在天上飞的交通工具。

同理,私家车的使用习惯到了无人驾驶时代,也不会演变成人人都愿意出门就搭车联网的顺风车,而不再用自己的车。

所以,基于对过去和未来的联想与信任,谷歌和丰田谁也干不掉谁,既如此那就快乐地融合吧,为了未来的汽车,或者其他的什么。

张炤虎:改变 而非颠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