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 埃及 内蒙 迪拜 希腊 德国 美国 法国 越南 香港 澳门 地球 人类 非洲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局势 政府 法庭 英语 俄罗斯 卢布 叙利亚 日本 韩国 沙特 朝鲜 伊朗 柬埔寨 土耳其 泰国 伊拉克

全球资讯 / 未来汽车 / 正文

张炤虎:论共享汽车售后服务

2024-08-18 23:58 阅读了

共享汽车是新生事物,它的目标是以后没有私家车了,甚至连租车都不花钱了,汽车服务商会为第一次使用者提供大额补贴。

真的那么神吗?这种把顺风车、专车延伸成共享的汽车服务能活下来吗?其实,作为一直关注售后服务、用车体验的车质网,我们关心的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谁来为共享汽车提供售后。

BBA吵着要做服务商,不做制造商,这可能是一种方向,但也可能是一种烟雾弹

共享汽车的炒作正在影响巨头们,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宝马公司日前透露,他们将投资一家拼车应用公司,从而进军汽车共享市场。

加上之前有过类似举动的巨头,目前宣布进入汽车共享市场的大咖名单中,包括了奔驰、通用、丰田、大众等众多全球汽车业TOP10的选手。

这其中,豪华车厂商奔驰、宝马、奥迪的高调令人印象深刻。

戴姆勒奔驰的标志性服务品牌即行car2go已经在全国31个城市运营,拥有14000多台即行car2go车辆,注册会员已超过110万。

除此之外,面向白领上班族和通勤集中区域的Car2share,也进入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BBA在搞事情?一个可以理解的原因是,传统豪华品牌未来受到共享汽车模式的冲击最大,当共享汽车和苹果手机一样成为时尚的时候,豪华车就成了老土,再选择这个至少证明你肯定比80后要老了。

但是如果BBA提前布局先期进入,那么品牌号召力就能在新的经济模式上继续发挥作用。

这可能预示着豪华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也可能只是烟雾弹。

大概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笔者与奔驰、宝马、大众等欧洲传统汽车厂商的中国区高层聊天,都会问你们感受到特斯拉,或者乐视的压力了吗?你们感受到共享模式带来的威胁了吗?回答要么模棱两可,要么直接否认。

总体上看,我们办公区和会议室里没什么人谈这个,特别是老外,他们选择视而不见。

一位高管在私下里对我说。

这让我想起德国工业巨头克鲁孛的那句广告经典无须创新。

但在对外宣传上,他们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在记者会上说,奔驰正在从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互联网出行服务商。

随着汽车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汽车共享将会带来新兴的业务机会和盈利模式。

如果这真的是一种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状态,那么只能说明传统汽车制造商放了一颗友善的烟雾弹,让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不再反感这些老头子们的最爱。

而BBA的内心独白却是等你们胡子长了的时候,还是会把独自拥有一台奔驰或宝马当作追求的目标。

嘿嘿,因为你的女朋友也是这么想的。

再论共享汽车售后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你永远无法统计与分析未知的客户

同样是BBA,同样是正面的表达,理性的忧虑还是能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比如戴姆勒智行交通服务集团首席执行官罗兰·克普勒就表示,人们不愿意去买车、找停车位、维护车辆,因为浪费时间和精力。

所以当他们不愿意买车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以汽车共享的方式出行,但是驾驶的乐趣还是长时间存在的。

其实,驾驶乐趣可能只是一个小问题,售后的麻烦才是大问题。

一台共享汽车在销售之后,要面对永远无法统计与分析的未知客户群,让制造商为短时间频繁交换使用车辆的用户提供服务,就需要建设大量的快修网点,因为出租车可以回公司,但谁也不知道共享汽车每天会去哪儿停在哪儿。

如果所有制造商都这样做的话,一个城市会出现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网点,理论上讲是不现实的。

因此,虽然生产厂都声称要转型成为出行服务商,但是市场只能允许少数厂家做到这一点。

即使是极少数的厂家建设了大量的网点,由于它们只能给一个品牌的车子提供服务,赢利空间会大大缩小,成本支出会大大增加,早晚也会退市。

这样一来,只能由集中购买共享车辆的中间商进行日常的维修保养,而这些中间商最终将成为庞大的汽车修理厂,它不仅能提供所有品牌的零部件,还要培训出懂得所有品牌和车型技术的维修技师或机器人,前提是所有品牌的新车型,其技术信息都要在第一时间全部地、无条件地向这些中间商公开,其结果就是逼着大家都造差不多的车以避免专利被别人拿走。

如果我们允许这样的中间商成功的垄断了市场(又一个前提:必须修改反垄断法),那么所有与品牌展示相关的建设就根本没有必要了,原有的4S店只需要保留两种功能:销售和维修。

而且这种2S店的经营范围只能是中间商提供不了的特殊车型,或者少数只有厂方才能替换的部件。

共享汽车一旦成型,4S店肯定要关门了,2S店充其量也只能给中间商打打零工,开始可能遍地开花,最后只能统统死掉。

中间商接下来会告诉汽车制造厂:共享汽车应该按这个样儿生产,于是制造厂也成了共享汽车的代工,售后就只有中间商说了算了,这对于拼车开的共享者而言可真不是一件好事!当共享汽车出现质量事故的时候,你再投诉中间商是无效的,因为你无法提供这台车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出现故障的证据,信息不对称届时将变成完全的信息壁垒,而且是无法逾越的那种。

其实,那个时候也没有多少人会去抱怨和投诉了,只要不是重大事故,谁会为不属于自己的出租车大动肝火呢。

于是,共享汽车将成为廉价工具的代名词,品质生活的初衷将被无情的事实打个粉碎。

共享汽车在售前不再与使用者的物权相关,但售后的问题却关乎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可惜无论是口是心非的传统汽车厂商,还是一门心思往前冲的新汽车企业,没有人对这个问题给出答案,甚至还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

众多售后服务障碍得不到解决,看上去很美的共享汽车就有可能变成群体性的安全隐患 。

是时候泼一泼冷水了,共享汽车不是滴滴,不是专车,甚至不是顺风车,共享汽车驾乘者素质的差异性,使用上的陌生感,包括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都会给售后服务提出从未有过的巨大挑战。

更遑论垄断中间商了,想想中间商对于零部件采购、维修人员培训、保险条款所拥有的那些权利吧,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共享汽车未来的售后服务要么简简单单,要么混乱不堪,好在我们还有时间研究应对。

不着急,车质网的观点是,至少在15年之内,这个新鲜玩意儿还只是一种时尚,当然,我们承认它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时尚。

张炤虎:论共享汽车售后服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热门快讯阅读
相关快讯阅读
最新快讯信息